我校举办“五育润心,沐光同行”“5·25”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应对策略主题讲座 |
发布者:{发布者部门}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次数:17 |
4月17日,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举办“大学生失眠与躯体化问题的科学应对”专题讲座,旨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失眠与躯体化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讲座特邀南京脑科医院睡眠医学专家倪苏琳主任担任主讲。 讲座伊始,倪主任引用高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指出,当前大学生失眠问题非常严峻,在10,258名受访学生中,入睡困难发生率高达62.3%,近半数人因睡眠不足导致日间功能受损。此外,35.6%的大学生存在反复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心悸、胃痛等,这些症状多与心理压力及睡眠问题相关。她强调,部分学生依赖安眠药物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期用药可能引发药物成瘾和耐药性,进一步威胁身心健康。 针对失眠与躯体化问题的成因,倪主任从学业压力、社交困扰、性格特质及生活习惯多角度展开分析。调查显示,70%的学生因考试周临近出现睡眠质量下降,30%的学生因人际关系矛盾或孤独感导致失眠。此外,睡前刷手机、咖啡因依赖、不合理运动及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成为“睡眠杀手”。她特别提到,完美主义、情绪压抑等性格特质及童年创伤经历,也可能埋下失眠隐患。 在应对策略方面,倪主任提出“三级干预”体系:一级干预聚焦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优化睡眠环境(遮光、隔音、适宜温度)及科学饮食运动;二级干预推荐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纠正错误睡眠观念、建立睡眠规律改善长期失眠;三级干预则结合药物与物理治疗,强调个性化方案以降低副作用风险。她还介绍了数字化工具辅助睡眠的实践,如Sleep Cycle监测睡眠周期、潮汐APP改善睡眠质量等。 讲座最后,倪主任不仅深入剖析失眠与焦虑抑郁的关联,而且针对辅导员老师提出的严重躯体化症状的案例进行督导和问题解答。她呼吁师生都要重视心理健康,若长期存在失眠伴随情绪低落、躯体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我校2025年“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讲座通过科学数据与实用建议,为学生提供了应对失眠与躯体化问题的全面指导。学校将持续开展相关活动,深化“医校协同”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文/图 严茹 审核/朱玉飞) |